自然

周二, 15 2月 2011 21:39

千年温泉断流风景打折扣 龙门石窟风光不再(图)

给本文评个分吧
(0 票)

  继去年伊河闹洪水,险些淹没千年佛像后,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又遭受了“打击”——流淌了千年的温泉连续3年陆续断流。

  上周,独家深读记者远赴河南调查发现,景区内的5处泉眼均危在旦夕:两处泉眼几乎干涸,两处泉眼水流不足,一处著名景点泉水断流,不得不用人工循环水保持其景点完整……

  关于温泉断流的原因,至今没有权威、令当地人信服的结论,不过,政府已经开始了“亡羊补牢”的工作。按照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说法,春节前夕,一系列措施已经有了“一滴”成效——个别断流的温泉已经有了水滴。

  从景区北门进入,由北向南沿着石阶走进景区深处,很快就能看到第一个景点——禹王池泉。由高处喷出的泉水,犹如一道小瀑布一般,在空中轻轻地划出 “抛物线”后落在小池里,小池里的水没过排水口后,迅速沿着人工排水渠,汇入伊河流向远端。泉水下落之处形成了大片的青苔。

  数十条鱼儿在池中“嬉戏”,令人奇怪的是,它们并非在水中到处游弋,而是一股脑地挤在一起,拥在最靠近禹王池墙体的一侧。鱼儿挤在一团的原因,连景区的工作人员都无法解释。可如果仔细观察,似乎就能找到端倪:在靠近墙体的基础岩石缝隙,一股水流不断渗出,沿着绿色的青苔流入小池,鱼儿几乎以几处渗流的水为中心,挤在一起。

  如果你听了工作人员吐露的“内幕”,结合观察到的情况,那么,或许你就找到了答案。工作人员说,眼下的禹王池“泉水”,完全是一道人工泉,自上而下的泉水都是人工抽到上面,再流入池中的。在景区几处千年泉水断流之前,禹王池泉眼处喷出的泉水,形成的“抛物线”远远比现在喷得更远,水流也更大。但眼下已经断流多日,只有靠近水平面的几处岩石裂缝,时而还能渗出一些泉水,而鱼儿聚集在一起的位置,正是泉水渗出的位置。

  此处曾经四季不断流的泉水,温度常年在24℃到26℃之间。用手摸去,人工禹王池内的水温冰冷刺手,或许,鱼儿们挤在一起,是为了靠近温泉“取暖”。

  如果说人工的禹王池泉还能算个景点的话,那么,位于潜溪寺下,已经几乎干涸的潜溪寺下泉,就已经毫无吸引力了。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特意介绍,真的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龙门石窟5处温泉的景点之一。而游客们从此经过时,几乎连头都不回一下,显然,他们当这里是个摆设。

  池子内勉强能看到一个“水坑”,池壁浅色的水位线或许在告诉人们,池中的泉水曾经达到这样的高度。靠近泉池北侧的墙壁一处泉眼,时而有泉水滴出,沉寂的泉水,最终汇入那可怜的“水坑”里。

  这里,曾经有两处泉眼,现在一处已经不流水,只能看到陈年温泉流淌后,温泉沉积物结成的“石垢”;另一处滴水的泉眼,水流的速度甚至不及“关不紧的水龙头”,恐怕只有精度很高的测量仪器,才能检测出它的流量。而就在3年前,这两处泉眼不仅出水充足,池塘内的水深更是达到1.3米左右。

  继续南行,两处温泉景点相邻,分别是锣鼓洞泉和珍珠泉。前者因温泉从泉眼流出时,水量较大冲击在石壁上,能够发出“咚咚”的锣鼓声而得名;后者的泉眼位于高处,水流漫过沿途的几处小泉洞,最终汇入最低处的泉池。

  眼下这里的“锣鼓声”听不到了,珍珠泉高处泉眼也早已干涸,只有低处几个岩石缝隙还有温泉渗出。不过相比前两处景点来说,这里已经能够看出“温泉”的样子了——因为两处泉池内的水,都在接近0℃的室外空气中,散发着白乎乎的热气。伸手入池,水温已不觉得刺骨。

  5处温泉景点中,状况最好的要数最后一处——老龙窝泉了。与前几处相比,这处泉池规模最大,池中的泉水最深,站在远处就能看到池面冒出热乎乎的气浪。宽阔的泉池、清澈的池水、热乎乎的温泉,让人不禁将它联想成休闲洗浴中心的温泉。

  老龙窝泉的状况最好,并不是因为这里保护得最好,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杨刚亮介绍,与其他4处泉眼相比,这里的地势最低,它几乎位于不足海拔150米的位置。而珍珠泉、锣鼓洞泉、潜溪寺下泉的海拔位置依次提高,而最高的要数禹王池泉了,其海拔高度在151米左右,因为前几处温泉的泉眼几乎没水,这里干涸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点睛之笔黯然失色

  世界遗产风景打折

  2000年11月30日,有着千余年历史的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,其申报成功的原因,不仅因为伊河两岸精美的石佛雕像,香山寺、白园等知名景点,还因为石佛雕像周围流淌着清澈的千年温泉。用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的话说,虽然温泉不是龙门石窟申报成功的主要原因,但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,如果没有这几处温泉,景区景点显然会大打折扣。

  从2007年9月开始,5处泉眼的水流量开始“打折”,从最初的断断续续、时有时无,到2008年11月,主要景点温泉全部断流。至此,龙门石窟风景区的点睛之笔彻底“落败”。

断流的温泉,犹如一记重拳砸在景区,砸在景区管委会头上。工作人员承认,在2007年之前,他们从未想过,流淌了千年的温泉原来也会断流。

  政府出面亡羊补牢

  节后泉眼涌现水滴

  纵观龙门石窟风景区周边,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“旅游产业链”。游客除了在景区欣赏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作品之外,劳累之余,还能够在周边的温泉休闲中心“解乏”,当然,还能够到附近特色小吃门店,品尝由地下纯净温泉水烹饪的菜肴。

  可见温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,更是“全身心”的体验。可眼下视觉享受没了,那么,来自地下的温泉是否会在有一天彻底断流?

  虽然眼下还没有查明温泉断流的原因,虽然温泉算不上最重要的景点,可这毕竟影响了景区的完整性,也给政府敲响了警钟。为了能够让温泉“复涌”,2011年1月21日,洛阳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,并拟定了一系列措施。市 水务 局负责封停现有无采水许可证而非法取用地下水的开采者;严格限制生产经营用水单位的开采量。市国土资源局、煤炭局等职能部门,也将在各自管辖范围内,“收紧”开采单位的温泉采水量,协调周边龙门煤矿、常村煤矿最大限度减少排水量。此外,当地还请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院调查温泉断流原因。

  洛阳市 水务 局水政水资源科岳运朝科长接受独家深读记者采访时提到,他们调查发现,景区附近有8个取水的热水井,其中7家用于生产经营,还有一家开采销售,8家单位日取水量约为1800立方米。其中销售高峰期,仅用于销售的温泉就高达1200立方米左右。

  在2007年断流发生后, 水务 局便对于办理开采许可证的单位进行严格监管,并将新颁发的许可证使用期限调整为1年。他们的想法是,日后省级勘探设计院如果得出“开采温泉导致景区温泉断流”的结论, 水务 监管部门能够及时限制这些单位取水。同时,他们已经要求销售温泉的开采单位,将销售量控制在原销量的30%左右。

  连日来记者在洛阳市区的温泉洗浴中心走访时得知,市场使用的温水主要有三个来源。一是经营者承认直接从他人手中购买的温泉,还有就是附近从电厂买来的热水,另外一些就是在外购热水的基础上自行勾兑温水,这与 水务 局岳运朝科长介绍的调查结论几乎一致。未来的一两个月, 水务 监管部门将对于这些“用水大户”进行长时间的测量调查,待查清各单位耗水量,再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进行监管,对这些单位提出限制用水措施。

  在公众看来,或许政府此时的政策属于“亡羊补牢”,可一系列“勒紧裤腰带”的手段实施后,龙门石窟景区温泉或多或少地复涌了。地势较低的岩石裂缝,已经断断续续有温泉渗出,干涸多日的泉眼,时而已经有泉水滴出……(来源:每日新报)

其他信息